体育科学学院事业发展总结报告
2011年度,我院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坚持地走内涵发展道路。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关怀,学院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在各方面的发展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从九个方面作总结:
一、人才队伍
我院现有在编教师118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34人,讲师36人,助教12人,教辅7人。从学历结构上看,26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占全院教职工人数的22%,44名教师具有硕士学位,占全院教职工人数的37.2%。从年龄结构上看,56岁以上的教师有10人,占全院教职工人数的8.5%,46岁至55岁的教师有38人,占全院教职工人数的32.2%,45岁以下教师为70人,占全院教职工人数的59.3%。总体而言,学院教师人才队伍结构合理,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得到稳步推进。但与学校定岗定编实施方案中对各级教师人数比例的要求相比,我院人才队伍结构仍需更进一步优化。
另外,我院于2011年分别从日本、爱尔兰和北京体育大学引进了3位学术骨干,为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的申报准备了人才条件。
二、人才培养
学院一直重视人才培养,坚持多渠道、多方位地选送教师外出培训。去年,张秀丽老师赴美国田纳西大学体育科学系学院深造;李薇老师脱产一年赴北京体育大学学习。我院还推荐了2名教工参加学校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目前,我院共有6名教工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名教工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此外,我院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借学校评选教学名师的契机,我院先后5次组织全体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观摩活动,并撰写教学观摩心得体会。在学院长期重视和支持之下,中青年教师成绩突出。李佐惠老师获得校级教学名师称号;陈璐老师获得全国首届就业指导课一等奖。这些出色的成绩说明我院的人才队伍质量不断提升。
在学生培养方面,学院学术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完成了博士、硕士、三个本科专业和大学体育的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为提高学院的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在新学生培养方案的指导下,我院共开设本科课程14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得到稳步提升,去年,学院共38人次学生获得国家级以上奖项,72人次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项。黄光源同学获得第11届世界锦标赛南拳冠军。以我院学生为主力的广东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华师代表队获得奖牌数第一,团体第二的好成绩,刷新了华师在大运会中的历史记录。学生就业能力有所提升,2011届研究生就业率为95.51%,2011届本科生就业率为100%,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其次,学院共8.3%的本科生升研,其中,徐国龙同学被报送到北京体育大学,2名的学生出国深造,博士生边宇同学赴美学习半年。学生科研能力有所提升。2011年,学院共53名学生发表论文。其中,本科生发表论文7篇,硕士生发表论文46篇,博士生发表论文16篇。
三、学科与平台基地
目前,我院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个。本科生方面,学院设有3个本科专业(含1个师范专业)。实现了学生发展有平台,学科发展有方向的目标。此外,我院于2011年新挂牌成立了中国体育场馆协会场馆运营和管理研究中心,同时,获批成立了中国国家游泳队华南师范大学训练基地。这是继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训基地(2001)、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8)、广东省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基地(2000)后我院新增的学科平台,有利于发挥我院的特色,整合社会资源,彰显学科科研成果,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去年,我院还顺利通过了“211工程”建设的中期检查,并为学校“211工程”三期建设的总体验收做好准备工作。同时,去年我院顺利通过了广东省体育学重点学科的中期检查,完成了新一轮广东省体育学重点学科的申报工作。
学术会议方面,我院承办了中国社会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并成功举办了广东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论文科报会,促进了本学科的学术交流。
四、科学研究
2011年,我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学院教师共获得国家级重大课题立项1个,国家级课题立项5个,部级课题立项4个,省级以下(含省级)课题立项2个。纵向课题资金109万,较去年增长了67.1%(2010年为65.2万),横向课题资金为82万。其中,杨文轩老师获得我校第一个国家级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周爱光老师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社科成果一等奖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社科成果一等奖,为我院提升学科影响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社会服务
一直以来,我院师生均结合专业所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服务,切实服务社会,增强了学院在社会上的影响力。2011年,汪江峰老师到贵州罗甸县团委挂职,获得贵州团省委的好评。
在学生志愿服务方面,学院去年共累计派出各类志愿者300多名,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保障各项体育赛事的顺利进行,受到普遍好评。学院义务裁判队、义务运动医疗队不但活跃于校内外各个运动场所,还深入社区、中小学,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与广州市康复中心、石牌敬老院建立了共建基地,十几年如一日进行义务服务,受到好评。自2008年以来,学院致力于推进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让我玩”体育公益项目,取得良好社会效应,成为华南师大在广交会上重点推介的志愿者项目之一。
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学院现共建有学生实践基地6个,其中教育文化类基地1个,体育训练类基地3个,社会服务类基地2个,实践活动足迹遍布广东省各地和广州市内各社区、中学。学院的“三下乡”服务队被评为学校优秀服务队,陈璐老师被评为学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老师,1名学生被评为广东省暑期三下乡优秀个人,15名学生被评为学校三下乡优秀个人。
六、对外交流与合作
2011年,我院与台湾建立了交换生合作计划,共派出2位本科生赴台学习。日本筑波大学来我院进行了足球项目与乒乓球项目的交流、比赛;我院亦派出乒乓球队、排球队赴台湾师范大学进行体育交流。
七、内部管理
为适应我院学科高速发展,实现我院行政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学院制定了多项规章制度和教职员工的岗位职责,如《体育科学学院管理规定》、《体育科学学院教学管理规范》、《辅导员工作手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学院各级管理干部的工作职责和范围,做到处理问题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此外,学院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与教授委员会,进一步促使了学院的管理向科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为有效进行学院体育场馆的管理,学院增加了一名副院长分管场馆管理工作。去年,场馆人员配置和管理方面均得到了完善,通过场馆管理制度的建立,增强了场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了体育场馆顺利、安全、有效地运行。
我院办公室克服了人员不足的困难,加强了与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群策群力,按质按量地完成了学校和学院的各项任务,保证了学院工作的正常运行。
九、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针对我院的实际情况,我院建立了《党支部书记工作制度》、《党支部书记培训制度》、《党支部工作评优制度》,《党员评优制度》等系列党务管理制度,健全了《党组织生活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党员理论学习制度》,通过制度建设,规范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的科学性,实现了奖惩有据,责权清晰。
党建九十周年之际,学院组织教工党员赴东江纵队纪念馆、澎湃烈士故居参观学习。邀请海军上尉为教职工作讲座,并组织教职工参观建造中的新型导弹护卫舰,创新了爱国主义教育途径。通过定期组织师生观看学习影片,发放学习资料,举办专题讲座,进行直观教育,提高师生理论修养水平,并与自身的学习工作结合起来。
1月初,学院召开了民主生活会,并邀请了学校党委王左丹副书记参加,通过广泛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与群众沟通的有效途径,实现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院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一些成绩。展望2012年,工作任务繁重,是我院事业发展最关键的一年,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决心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再接再励,奋力拼搏,力争完成各项任务。
体育科学学院
2012年1月8日